绿化是碳中和手段(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什么然后通过植树)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节、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中和实现时间:

1、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是较短的,所以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3、碳中和就是通过去除手段抵消掉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正负抵消,达到净零排放。

4、当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适中、2060年自然碳汇可用量仅为10亿吨时(对应中需求—高速转型情景)。

5、为低成本安全实现碳中和目标,2060年能源系统相关CO2排放(含工业过程排放)需降至21亿吨左右,电力、钢铁、化工、交通等部门将是排放的主要来源,CCS技术需捕集CO211亿吨以上。

碳排放强度:

1、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需快速下降。

2、展示了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对比情况。

3、目前,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较高(2020年约为0.77吨/千美元),依照碳中和路径,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于2040—2050年间降至与主要发达国家当前水平相当。

4、206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仅为2020年的2%左右,全社会整体将进入低碳发展模式。

5、2020—206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年均下降速度需达到9%以上。

“碳中和”是一个新鲜名词。英国已兴建首个“碳中和”生态村。新牛津英语字典2006年度词汇就是“碳中和”。通俗地说,你日常活动可能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植树等方法来中和抵消。令人欣喜的是,“环保”二字已经开始融入到百姓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已把环保变成生活自觉。在许多有识之士那里,“碳中和”已成为自发行动。曾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中看到,一位京城嘉宾说自己尽量不开私家小车了,难以避免要开车出去,就累计一年的碳排放量,到植树时节就去郊区栽种一定量的树木来中和抵消。“碳中和”行动,是“绿色奥运”的“现在进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必由之路。目前全球气温已达12万年来的最高值,急待每个人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

外来词“碳中和”,自然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的“致中和”。《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中和”是三个多么美好的字眼,但要达到天人合一,达到万物皆育,达到和谐之境,确实也不容易。为了经济增长,我们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已经太大;今天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全方位达到“碳中和”,是一个很严峻的现实问题。

“碳中和”涉及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仅凭百姓个人行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生产导致的碳排放,比生活导致的碳排放更严重、更厉害。如果各级官员、各家企业都能争戴环保和绿化的“绿帽子”,甩掉浓烟滚滚污染严重的“黑帽子”,那多好。“碳中和”要想“致中和”,就需要全民族的共识,需要全社会的行动。

有认识才会有行动,而且行动要持之不懈。比如两岸包机直航,航线“截弯取直”,减少汽油耗费,台湾地区***马英九就说这也是“节能减碳”。可现实中还有很多地方尚缺“节能减碳”意识。

森林树木,就像地球之肺。科学家说,城里的一棵大树,抵得上五六台空调;不仅带来阴凉,而且还能中和二氧化碳。每一棵树,都是那么的宝贵。难怪荷兰为了一棵树而大打官司:二战时,14岁的犹太小女孩安妮·弗兰克躲避纳粹抓捕藏进密室,写下感人的《安妮日记》,日记中写到的一棵栗树,几乎是唯一可见的窗外景象,是她赞美大自然的唯一对象,也给幽闭带来自由的无限遐想。如今这“安妮栗树”已150多岁高龄,成了“文化之树”,因病害而老朽,有倾倒之危险,危及了公共安全,面临被砍伐的命运。当地为了拯救这棵树,已经花了十几万欧元。法庭发放了砍伐许可证,但在荷兰引发强烈反对,结果官司打了好几回,博弈进行了很长时间。不管“安妮栗树”的最终命运如何,其国民这样看重和保护一棵树,其精神文化层面不就是“致中和”的高境界吗。

自然多么好:人类排放的碳,靠的是森林树木给吸收。但自然环境最弱势。最可怕的是,人类对环境往往拥有“合法伤害权”。环保作家徐刚说:“中国,你要小心翼翼地接近辉煌。”说得真好。如果不小心翼翼,那么“辉煌”其实是海市蜃楼,无法接近。人类需要精神内守、需要行动外化;有了精神内守“致中和”,才有行动外化“碳中和”。

关键词:[db: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