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立体绿化哪家好(我是陕西省渭南地区的)
我国北方高寒地带孕育着极其丰富的早春抗寒野生花卉种质资源。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等地区具有典型的寒温带大陆性气候,生长着多种耐寒、观赏价值高的植物,据统计,有1300多种。如侧金盏花(冰凉花)在哈尔滨3月中旬开花,花期常遇大雪,黄花在白雪映衬下显得更加艳丽,别具特色,毫无冻害。山芍药在最高温度达到5℃,最低温度-8℃时出土,花朵被雪覆盖亦不凋谢。其他如大花杓兰、白头翁、耧斗菜、翠南报春、荷青花等从3月中旬也开始陆续开花,与黑龙江省目前栽培的花卉花期比较,虽然达不到四季有花,但可提早观花期2个月,大大增加了该地区的观花期和绿色期的时间。另外,这些早春野生花卉具有形姿优美、花朵艳丽、适应性强、分布广等特点,是补充早春木本花卉不足行之有效的办法。
植物材料的合理选择与配置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在北方高寒地区植物材料相对稀少的条件下更应重视这一过程,并合理规划,使之与环境相协调。材料之间亦有层次、有节奏感,使之呈现出最佳的观赏效果。
(1)要遵循生物学特性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在植物材料的配置过程中,针对特定的土壤、小气候条件安排相适应的植物种类,做到适地适树、适地适花。如喜阳树种银中杨(Populus albacandensis)、旱柳(Salix matsudana)、山桃(Prunus mackii)等宜种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耐阴种类如矮紫杉(Taxus cuspidata‘Nana’)、山梅花(Philadelphus tenuifolius)宜种植在树荫下或墙的北面;空旷地宜选择深根性的树种,如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空气污染严重的厂矿内,还要考虑树种的抗性,可以选择抗氟能力强的垂柳、榆树(Ulmus pumila)等。另外,在小气候温和的居民区或楼的南侧,可种植一些观赏性强的小灌木,如绣线菊类(Spiraea spp.)、玫瑰类。
(2)尽量延长花的观赏期并注意其色彩的变化
在高寒地带城市,虽然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有困难,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些措施,使植物材料的花期合理搭配,同样可以做到“二季有花,三季常青”。例如:将连翘(Forsythia suspensa)、榆叶梅、金银忍冬(Lonicera maackii)、黄刺玫、绣线菊(Neillia nekii)、金老梅(Potentilla fruticosa)、大花圆锥绣球等混栽或分别布置于同一个环境中,可以使观赏期延续几个月。另外在疏林下,可以布置一些早春野生宿根花卉,如金盏花、山芍药、鸢尾 、景天。花期提前到3~4月份。
(3)多使用观果和彩叶树种,尽量使色彩柔和
植物配置时,为了弥补高寒地带城市花色的不足,应注意使用不同色彩的植物材料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搭配,尤其是观果和彩叶树种。例如寒冷的冬季,在白雪映衬下,偃伏梾木(Cornus stdoniferai)、鸡树条荚蒾(Viburnum sargenti)的红色枝条、红色果实格外醒目诱人。秋季五角枫(Acer truncatum)、茶条槭(Acer ginnala)、拧筋槭(Acer triflorum)的红叶与杨树的黄叶以及云杉的浓绿产生强烈的对比等。这些色彩的变化与对比使高寒地带城市的秋、冬季节增添了不少的生机与魅力。
(4)恰当使用造型材料,尽量使景观配置富于变化
在城市绿化中,植物材料的整型配置方式常被用于景观设计中。这一点在相对缺少植物材料的高寒地带城市显得尤为重要。它一方面可以弥补植物材料的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使景观配置更富于变化。这类树种要求树形整齐,个性强,能单独表现其特性,且要枝叶稠密,轮廓分明,耐修剪,再生能力强。如茶条槭(Acer ginnala)易修剪成型,可以作为彩叶篱,夏季叶色浓绿,秋季叶色变红。另外适于这方面的树种还有白扦云杉(Picea meyeri)、杉松冷杉(Abies holophylla)、垂榆、水蜡(Ligustrum obtusifolium)、紫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等。
高寒地区城市绿化特点
(1)注意种植季节
高寒地区的绿化季节非常短暂,除了生长季短之外,要充分保证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根系和周围土壤密切结合,防止由于冻土而造成的高寒地带特殊的冻拔现象,从而在春季植株随土的解冻被提起,引起植株的生长不良或死亡。因此,早春土壤解冻,树液尚未流动之前种植植物最合适,既能保证成活率,又使植物有足够长的生长时间。
(2)注意冬季之前的养护管理
尽管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已经生长了一段时间,但其自身的抗冻和抗风能力仍不能达到最强。因此,在冬季来临之前,要对植物进行适当的保护,如在植物的西北侧搭建风障,或为植物建造临时的小屋,防止植物过冷或者早春树穴周围的土壤解冻太迟,而树液已开始萌动,导致植物生理干旱引起死亡。